1.福特案
1972年,福特汽车承认违反了美国环境保护署的规定(EPA),没有提供在售车型的真实排放数据。在法庭上,福特汽车承认是工人的误操作才导致问题出现。
但美国环保署的调查显示,福特汽车提交的数据并非车辆在实际行驶中的测试数据。最终,福特汽车为此支付了700万美元的罚款。在可以查阅的历史信息中,福特汽车是第一家被处于重罚的整车制造商。
2.大众案
1974年,大众汽车在美国被罚12万美元。原因是大众车辆的排放系统中安放了特殊的装置,以便车辆在接受排放测试时降低排污。
类似于大众在本次柴油车丑闻中的“失效装置”。美国环境保护署的调查显示,虽然大众竭力的进行辩护,但其就相关装置的说明并未获得认可。
3.克莱斯勒案
1974年,克莱斯勒汽车被发现了与大众汽车同样的问题。为此克莱斯勒召回留80万辆汽车。
虽然克莱斯勒竭力进行辩护,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惩罚。
4.通用案
1995年,通用汽车向美国环保署支付450万美元罚金,以解决其在凯迪拉克品牌车型的排放造假事件。环保署指控,通用汽车47万辆凯迪拉克的汽车上安装了违规芯片,以在环保测试时作弊。
这些车型包括1991-1995款凯迪拉克DeVille 和Seville系列车型。在EPA与美国媒体的报道中,通用使用的即使失效装置。
5.福特案
1998年,福特汽车再次因为排放问题,向环保署等机构支付留780万美元。环保署查实,福特在6万辆1997年款的Econoline上安装了特殊装置,在提高燃油效率的同时,废弃物的排放也超过了法律许可的范围。
为此,福特发起召回,更换这些装置;并甘愿受罚。
6.本田案
1998年,本田美国公司同样被发现在1.6L发动机的排放上做了手脚。这次事故波及的范围较大,共有160万辆汽车受到了影响,包括本田品牌的雅阁、思域、奥德赛、Preludes系列车型以及讴歌品牌的部分车型。
最后,本田不得不延长这些车型的质保期至14年或至15万公里,总计召回成本在2.5亿美元。此外,本田还支付了1260万美元的罚款以及450万美元的减排费用。
7.大众案
2015年9月,美国监管部门指认,大众汽车销售的部分汽车存在尾气排放“造假”,车辆由于安装了专门应对尾气排放检测的“失效保护器”,该系统通过复杂的运算,能识别车辆是否处于尾气排放检测,并启动尾气排放装置,应对相关部门的检测。
随后,大众汽车承认排放造假,嫌弃了影响全球市场的排放丑闻。
这么多排放造假在前,还需要其他原因吗?作为这种规模的大企业,若没有法律约束都要趋之若鹜的事情,当然是有利可图了。
对一辆车来说,也许不存在多大的利益诱惑。但是汽车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,一个零配件的开支节约都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,更别说整个的尾气处理装置。
企业发生的所有商业行基本都可以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去考虑,大众公司之所以要用作弊方式来通过尾气排放检测,首先是为了节约成本。相比欧洲的排放标准,美国标准在氮氧化物的排放标准上无疑有更严苛的要求。那么要把原本欧洲标准的车辆,去抢占美国的市场,需要增大的投入无疑是一笔巨款,这里要把排放压缩10-40倍,怎么可能不难?
大众等欧洲企业在乘用车上采用了LNT技术路线,其成本更低,不过,LNT技术路线如果要满足更接近实际使用要求的欧6c标准(加 RDE),其难度和成本比SCR的技术路线更高,所以,直接在起步阶段就面临达到欧6c标准的车企,大都采用了SCR的技术标准。然而大众采用的LNT后处理技术!
与SCR的技术路线相比,以一辆帕萨特为例,不算前期的开发费, 仅从产品本身成本上,就差一两千欧元,也就是说,如果大众入美改成SCR的技术路线,成本会增加,除此以外,消费者的使用成本也会增加,仅SCR(尿素) 更换频率提高的增加成本,就在10%左右。
看看2014年的利润与成本吧。丰田的营业收入和大众差不了多少,但是利润上丰田差不多是大众的1.7倍了。也就是说在同样的销售额情况下大众还有100亿美元左右的盈利可以压榨获取。还觉得不在乎这一点利润吗?
此外可以看看大众汽车一直在宣扬的“efficiency of fun-to-drive‘clean diesel’”的广告(享受驾驶乐趣的高效清洁柴油),对,没错,为了争夺美国市场,不仅仅单纯要让大众的柴油车符合美国政府的排放,还要尽可能让排放看起来低一点,这样才能在市场的争夺中表现出竞争力!这都需要时间,成本,技术!
但是有个“不怎么劳长时间逸”的方法,他叫“欺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