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张辽不同,张郃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。张郃少年时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,他博览群书,对兵法谋略了如指掌。
张郃精通兵法,也颇有政治头脑,是典型的儒将。张郃后来也投身军旅,凭借其过硬的才能,逐渐在河北地区崭露头角,与颜良、文丑、高览并称“河北四庭柱”,是当时实力雄厚的袁绍麾下的心腹大将。
两人虽然都身怀绝技,都在军界小有名气,但终究没有能够独当一面,反而都沦为他人麾下。气运不济的张辽,先后投靠了何进、董卓等权贵,最后跟随当时名震一方的吕布。张郃则先后辗转投奔了公孙瓒和袁绍等人,袁绍见他才干出众,收为心腹,任命他为重要将领。
由此可见,两人的出生环境和成长过程截然不同,这也影响了他们性格的不同。张辽刚毅彪悍,张郃稳重内敛,两人各有特点。
但他们的才华和野心都没有能够得到足够施展的舞台,最终都不得不投降更强大的曹操,这成为两人后来命运的转折点。
二、吕布败亡,张辽归降曹操
公元197年,曹操东征吕布,终于在下邳城外将吕布生擒。曹操果断处死了吕布,吕布集团土崩瓦解。此时,张辽正担任吕布手下重要职位鲁国国相。眼见曹军如破竹般地摧毁吕布,张辽也深感大势已去,决定保全自己的前程。
经过深思熟虑,张辽选择率领部曲,前来归顺曹操。曹操善待人才,张辽又是猛将,投降之举对曹操来说无疑是喜讯。但曹操没有因此就直接厚遇张辽,而是根据张辽的实际情况,拜他为中郎将,封他为关内侯,可以说是严格的“论功行赏”。
作为吕布麾下重要官员,张辽理应全力以赴保卫主公,但最终做出了投降的选择。所以他对吕布的失败,也负有一定责任。虽然他带兵归降,但对整体战局影响不大,所以曹操给他的封赏并不高。
张辽本人也深感惭愧,他在获封关内侯后,对曹操说:“生为汉臣,本该致力报效,无奈误投吕布,与其同罪。今得陛下恩宽,得以改过自新。张辽定当马不停蹄,立下战功,以谢陛下知遇之恩。”
曹操听后甚感欣慰,见张辽忠心耿耿,遂命他担任前锋,负责率军开路。张辽从此在曹操手下立下赫赫战功,最终成为五子良将之首。
三、官渡大战,张郃倒戈投降
与张辽不同,张郃是在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前夕倒戈投降的。当时正值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,张郃见曹军势大,主动带领几千兵马来归降。曹操对张郃投降之举更是高兴,直接封他为偏将军,赐予都亭侯的爵位。张郃获得的厚遇,与张辽当时的情况相比,可谓天壤之别。
其实,张郃之前就与袁绍心生嫌隙。他认为袁绍只重用奸佞小人如郭图,不采纳自己的意见。在官渡之战前夕的乌巢之战中,张郃就曾与郭图发生严重分歧。这让张郃对袁绍心生芥蒂。正值双方对峙之时,张郃把握时机,带兵倒戈,以投降曹操来表达自己的不满。
曹操深谙人心,他了解张郃投降的真正动机,也看准了张郃的实力和影响力。 张郃手下兵马众多,投降对战局影响重大。所以曹操给予他高规格的接纳。这种差别化待遇,既稳住了张郃的心,又给其他观望中的敌军带来巨大冲击。可以说是用人得当,一举多得。
事后,张郃果然对曹操言听计从。曹操见他忠心耿耿,遂让他负责镇守西北对抗蜀汉,张郃也确实抵御住了蜀军的进攻。曹魏西北边防因此长期稳固。
四、用人唯才,厚遇张郃情有可原
张辽和张郃后来也都在曹操麾下立下赫赫战功。张辽率领曹军屡次大破东吴,其威名独步一时。张郃则带兵镇守西北,抵御蜀汉军的进攻。两位名将的才华,在曹魏得到了完全的施展。
三国时代,优秀人才辈出。曹操能够广纳贤才,并用人唯才,最终建立魏国基业。正是因为有了张辽、张郃等猛将的加盟,曹操才得以气吞山河、称帝建国。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,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,也在无情的岁月中逝去。留给后人的,不只是传奇故事,也有人治国家的智慧。
曹操厚遇张郃,严格论功行赏的用人作风,至今依然值得借鉴与学习。张郃投降的时机更好,也直接影响了官渡之战的走向。
所以,曹操给予他更高规格的厚遇,也是情理之中,并无不妥。正是因为曹操用人唯才,不枉顾旧人,许多英雄豪杰才甘心归附曹操麾下,给予曹操最终统一北方的力量。
结语:
综上所述,曹操对张辽和张郃的不同待遇,并非出于个人偏见,而是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和两人的功劳作出的决定。这反映出曹操深谙用人之道、严格论功行赏的政治手腕。
正是因为曹操用人唯才,许多英雄豪杰才甘心归附曹操麾下,最终为曹操统一北方提供了强大助力。曹操的这种用人之明,是三国时期乱世中稳固政权的重要支柱,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智慧,值得深思与学习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