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对摄影家最好的纪念,就是他的作品能够传诸后世——扫码可鉴……”今年清明前夕,重庆一市民在父亲墓碑贴上二维码,扫码回看人生,在网络火了。
不受时间、空间的限制,数字殡葬逐渐成为新时尚。
三张墓碑上的二维码 让“潮爸”再潮一把
记者见到,市民陆先生的父亲的墓碑上,除刻有逝者生平简短文字外,还张贴有三张二维码。扫码后,陆老爷子生前的作品相册、访谈视频、励志人生一一呈现在眼前。
▲陆先生父亲的墓碑。受访者供图
“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里有一句经典台词:一个人真正的死亡不是生命的逝去,而是被人遗忘。我想,对摄影家父亲而言,最好的纪念就是让他的作品能够传诸后世,他的音容笑貌能够随时伴随我们左右。”陆先生介绍,他的父亲出生于1932年,去年离世,享年90岁。父亲是重庆市摄影家协会、中国艺术摄影学会重庆分会、重庆市老摄影家协会三大协会的创始人之一,一辈子都在引领潮流,在重庆率先玩“手工冲洗彩色胶片照片”,组织了几百次国内采风创作,还毫无保留将摄影技术教给学生;即便老年时,父亲也勇于拥抱新技术、充满学习热情,不仅玩高倍变焦相机、Gopro,P图、剪辑视频也很顺手。
“父亲90岁高龄可在家美团喊餐、出门滴滴打车,是我们心中的‘潮爸’。所以,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式让他再‘潮’一把,用手机扫码随时‘扫墓’,通过小小的二维码,让他的一切与家人亲友和社会依然能够连接。”
陆先生表示,作为60多年的文艺工作者,陆老爷子留下了无数的底片和照片,后续,他还会将父亲的作品整理后陆续上传。
记者留意到,扫二维码“扫墓”这种形式很受大众认可。目前已有6.3万余人浏览了陆老爷子的作品相册。
“云祭扫”见屏如面
4月4日,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钢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在社区工作人员、社工、志愿者组织下,数十位居民一起“云祭扫”英烈和逝去的亲人。
他们首先进入线上的“重庆英烈纪念堂”,为陈然、江竹筠、杨雪峰等英烈集体默哀、献花、鞠躬。随后十余位居民陆续点开自己亲人的网上纪念馆,左邻右舍陆续通过鼠标操作,献上一束鲜花、点亮一对蜡烛、留下一段心中想要说的话。
这种集体“云祭扫”,在钢花社区已开展四年。
▲志愿者指导居民在手机上“云祭扫”。受访者供图
“‘云祭扫’一样可以传递思念,追忆亲人,无论方式如何,我们的思念总是不变的。”社区党员唐道清说,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祭拜她的父母,其仪式感丝毫不比平时自家几个人去墓园现场祭拜少。
位于璧山的西郊福寿园自2018年就推出了福寿云“云上纪念”平台,“‘云祭扫’主打见屏如面的概念,以数字礼祭形式,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,免费为亲友逝者创建线上纪念馆,可书写生平事迹,可上传影像资料,可在线祭拜。”西郊福寿园总经理助理王欣表示,线上“云祭扫”正越来越被市民特别是年轻人接受,抚慰了很多异乡人“身不能至,心却思念”的现实需求。
用数字传承生命价值
“生命多姿,人生多彩,世间最可怕的,不是死亡,而是被遗忘。”市殡葬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,近年来,数字殡葬悄然起步,通过科技手段倡导新型纪念方式,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弘扬和传承家风。他们也会加强行业引导,引领数字殡葬朝着绿色、文明、生态、惠民的方向发展。
▲市民正在“云祭扫”。受访者供图
该负责人表示,数字殡葬倡导的是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点,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纪念。也就是说,每个人的“德”“功”“言”都可以通过数字得以记录和记载;每个家庭的家风、家训都可以通过数字得以记忆与传承。
“数字化生命纪念,让每一个平凡与不平凡的人被记录、被记起。”该负责人说,他们也倡导用数字传承生命价值。